为了响应学校转型发展号召,推动实际教学,推进思政课堂与专业实践课程的结合,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科研能力、拓宽艺术视野,了解不同层次的设计文化,艺术学院2018级产品设计专业全体同学于2019年10月28日下午在产品设计教研室主任贺小叶、实训中心主任杨昌和辅导员秦际超的带领下前往成都市大邑县安仁古镇进行了为期三天的考察,本次考察依次参观了刘文辉公馆、体验扎染工艺、参观建川博物馆,学生与老师通过实践和参观收获颇深。
跨越时空的红色经典 穿透人心的思政力量
首先抵达了安仁古镇的刘文辉公馆,刘文辉公馆始建于1938年,由两个大门组成的连体公馆,有三进院落、花园、网球场、望月亭、戏台、金库等。院落中收藏了刘文辉生前物品,将刘文辉的少年、青年、主政西康、英勇抗战、爱国起义等历程以院落分布的形式展现。新公馆既有封建豪门府邸的特点,又兼取西方城堡建筑的形式,是四川西部一座典型的中西合璧式的近现代建筑。他的故事承载着理想、信念、人格、亲情,具有跨越时空、穿透人心的力量,是见证革命先烈初心与使命的珍贵史料,也是学生群里理解初心与使命的生动教材,同样是教师教育学生的一堂鲜活的思政课。激励着青年学生以青春之我、奋发之我,为社会主义新时代添砖加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桥架路。
透过扎染民艺 点亮爱国情怀
安仁古镇树人街旁有个名为拙匠的小院,一家专注古法染色技艺的草木染工坊,也叫民艺传习馆。一座四合院落,一片青砖黛瓦,一柳飞檐翘脚。赤、橙、黄、绿、蓝、靛、紫,几大染缸的草木靛蓝染液盛得满满当当,“染色过程是简单的,而养护靛蓝却不容易。”工坊的负责人易小曼说,“需要像照顾小朋友般细心呵护,它是活的菌群,每天都要给它喂靛蓝膏,要照看它的酸碱度,天冷了还要注意保温,如照顾不得当,它会停止工作。”
青红染对颜色的把握讲究含蓄、温和,这就如同传统的中国画,无论是水墨还是重彩,真正好的并非扎眼的鲜亮,求的不是强烈的冲击,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结,讲一些含蓄,一些和气,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
扎染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师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民间艺术的魅力,在指尖传承匠人技艺,老师请同学讲自己的感受,对大家的扎染作品进行点评,再作出总结。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穿越历史的斑驳 书写痕迹于文创
30日于建川博物馆,由企业家樊建川创建,占地500亩,建筑面积近10万平方米,拥有藏品8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425件。
博物馆以“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为主题,建设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四大系列30余座分馆,已建成开放24座场馆,是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
在参观之前,贺小叶老师给大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建川博物馆建造核心点是什么,设计师想要表达什么?二是如果我们要开发建川博物馆的文创产品,应该从哪儿切入?同学们带着这几个问题,进行了为期一天的参观考察。参观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同学说,做建川博物馆文创产品应该以历史为切入点,再融入现代元素进行设计;有同学说,文创产品的设计可以融入博物馆内陈设产品的纹样元素,结合现代材料进行制作。老师指出,文创产品的设计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大小、价格、造型、成本等,将设计思维打开,深度挖掘文化所蕴含的深意,再将其运用于产品设计。
通过三天的考察与体验课程,产品设计专业对进一步落实学校转型发展理念,培养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开阔学生眼界有了更进一步的思考,此次课程对增强学生艺术素养和应用技能有着积极意义,教师将中国古代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等思想政治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专业实践课,把握爱国主义情怀、民族情怀贯穿渗透到专业课教学中,我们看到了学生们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诚,激发了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学生、教师都收获颇丰,此次考察取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