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各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全面落实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教育理念。2019年5月9日下午3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和学前理论教研室教师于A3-408教室开展了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参加此次备课会的有人文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徐绍埔,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主任刘浩渤,学前理论教研室主任肖芙蓉以及相关任课教师。
此次集体备课主要围绕《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和《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这两门课程展开。刘浩渤老师首先从如何推动课程思政、课程思政的本质以及专业课程如何思政化等相关问题展开论述,并强调课程思政绝不是思政课的简单复制和无限扩容,也不是专业课与思政课的任意结合,任课教师应该在授课过程之中适时的融入立德树人因素,提高学生的政治认同和文化自信,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实现课程育人。之后各任课教师从思想道德与职业道德的关系、思想意识的发生学逻辑与学前儿童心理活动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发展心理学各流派的解读等相关问题展开了讨论。徐绍埔书记在听取老师们的发言后进行了总结,徐书记认为,此次集体备课会为两个学院的教师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为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提供了契机,同时教师们也应该思考如何把课堂理论知识融入到学生的实践中去,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知行合一。
通过此次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室和学前理论教研室教师在相互交流之中分享了各自的教学心得,形成了课程思政的广泛共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改革要打破的就是思政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两张皮的现象,这也就意味着在发挥思政课作为德育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的同时,让所有课堂都肩负起育人功能,将“课程育人”提升为“全课程育人”。只有如此才能够牢牢把握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更好的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才能够真正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