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经管学院教师参加“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培训班

来源:经管学院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8-10-23 11:10 | 点击:加载中
      近年来,一种名为“对分课堂”的教学模式悄然兴起。经过几年推广,“对分课堂”迅速走进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室。目前,“对分课堂”已经覆盖上千所高校,成为与“慕课”“翻转课堂”等最新教改模式相提并论的热门话题。10月19日—21日,学校派出经管学院肖峰老师参加了“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培训班,学校另外还派出其他单位4位老师参训。


左三为“对分课堂”创始人张学新教授,右二为经管学院肖峰老师
 
对分课堂:本土原创的新型教学模式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提出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的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对分课堂具有鲜明的本土特色,它传承了传统教学智慧,使讲授法与讨论法两者长短互补。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理念深刻、简明易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全面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4C核心素养。对于多数中国课堂缺乏沟通、合作、批判、创新的情况,张学新认为对分课堂以讲授框架和重难点为开头,以分组讨论和教师答疑为结果,将内化个性化学习的过程贯穿始终,从而增强教师的教学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展示实践效果部分,张学新介绍了众多学校有关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改革案例。他认为,在任何学科的作业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首先是知识梳理,然后习题演练,最后是“亮考帮”,这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并灵活运用知识,有效实现“以学为中心”。
 
ABBC分组模式:做好讨论的关键
      在对分课堂的五个关键环节“课堂讲授、独立学习、独立作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中,“小组讨论”过程成为与会教师关注的一个焦点,那么课堂上该如何分组?张学新给出了ABBC模式,即“一个尖子生、两个中等生、一个后进生”,这样使每个人的意愿都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并保证观点的多样性。
      谈及对分课堂的精华,张学新强调就是课堂讨论。它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低层次问题,凝练高层次问题,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讲述法的被动学习不同,对分法需要每个人的全程主动参与,无法滥竽充数、浑水摸鱼。此外,他认为课堂讨论最好不需要高潮,平和才能持久。课堂安排了多长时间,就用多长时间,靠增加自身吸引力来使学生加倍投入这门课程的老师是失败的,因为这种方法是不可持续的,而做好讨论过程的核心即是做好作业,让学生围绕上课内容进行思考,再根据这些作业将讨论建立起来,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对分课堂。

“亮·考·帮”:助师提效好帮手
      对分课堂模式中的作业环节之“亮·考·帮”包含三个部分:学生学习总结之后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内容称为“亮闪闪”;自己弄懂了,但是认为别人存在困惑以问题的形式提出称为“考考你”;把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以问题的方式向同学们提出来称之为“帮帮我”。区别于传统课堂,对分课堂和传统课堂有很多不同,从传统课堂中老师更多是一个教授者,而对分课堂中更多是点拨者,从传统形式的作业,到现在的“亮考帮”,原本由老师为主的点拨,变成了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老师成为了更高层次的点拨者,优化了课堂目的。
      张学新教授还提出了输入—内化—输出的学习过程。通过举出案例分析,他指出传统课堂中老师多如牛毛的繁琐PPT问题,其实不过是一个编辑的过程,对于学习作用不大,教师应更加准确地把握课堂内容的核心,化繁为简,实行有效输出,避免填鸭式问题。同时,作业不再依据对错批改,而是根据学生完成的态度和创新来打分,这样老师批改的相对轻松,学生也可以更加自主的去完成学习,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新模式:师生社会关系的新定位
      “对分课堂”的第一目标是让学生喜欢学习,而不是能力培养。“对分课堂”理论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给予学生一定的权利和自由。“对分课堂”重新定位了师生关系,认为知识应该一半是老师教的,一半是学生学的,师生权责对分。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必须有一部分让学生自我规划、自我掌控。师生“对分”,是“对分课堂”的另一层含义。
      传统的讲授法过分强调了教师的权威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主动性,单一的讨论法过分强调学生的权力,带来学习过程的混乱和低效。对分课堂模式则很好地平衡了两者,它将具有威权色彩的东方教育(教师中心) 与具有自由色彩的西方教育(学生中心)的两种教学模式很好地融合了在一起,重构了传统中国的师生关系,使其走向师生权责关系对分,从而形成课堂上师生平等的权利关系。
      参训后,肖峰老师表示:在课堂上引入学生讨论很常见,然而一般的做法是,教师讲授后,学生随即针对刚接触的授课内容展开讨论。这样的“当堂讨论”其实违反了学习的基本规律。学生对刚刚接触的新内容缺乏深刻理解和认识,无法展开有效的讨论,讨论过程常常有名无实。学生学习缺乏目标感和获得感,老师的价值也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对分课堂”上,教师介绍基本框架、基本概念,着重讲授重难点知识,但并不穷尽教材内容。学生通过教师讲授把握章节基本框架,大大降低了课后学习难度。课后学习时,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节奏吸收知识,在完成对知识的全面自主学习之后再回到课堂讨论。这实际上是让学生“有备而来”,可以显著提高讨论质量,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