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四川政协报关注并报道我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四个融入”的工作模式,全文刊登在5月17日四川政协报三版。原文如下:
四川工商学院全面推动整体转型发展改革,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实现“四个融入”,即融入眉山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地方人才培养,融入三苏文化产业,融入科教精准扶贫,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一、融入眉山经济发展
校地合作形成新机制。2017年初,学校与所在地方政府签订了《眉山市科技创新合作联盟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多次召开 “校地合作工作推进会”,和地方合作共建四川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中心”、“三苏文化研究所”、“竹编产业研究所”。与四川青神竹编产业园区的合作研发工作,引起了国家林业局、四川省林业厅、四川省教育厅、眉山市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在其网站等媒体上给予了报道。在“一带一路”东南亚竹艺文化发展联盟成立大会上,学校被授予“一带一路东南亚竹艺文化发展联盟”副主席单位。
学校分别与眉山市司法局、眉山市文联、眉山市委党校、眉山市环境检测中心、眉山市社会服务中心、天府新区视高工业园区、郫都区科协等建立服务地方战略合作关系。现已有12名教授进入眉山市专家人才库,参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咨询事务。与眉山市科技局共建“知识产权服务站”,地方政府划拨专项资金10万元,共同推进科技专利孵化培育和申报。还与眉山市大学生创业联合会共建“四川工商学院分会”,与四川省人才交流中心共建“阳光导航培训基地”。
协同创新取得新成果。(1)协同立项,收获显著。学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与眉山市社会经济对接的研究项目《农村特色电商“三位一体”发展模式研究----以西部知名电商青神县为例》,获批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天府新区眉山市农副产品科技服务》《青神竹编跨境推广战略研究—基于“一带一路”自由贸易背景下“E-WTP”生态布局》等课题已列入四川省教育厅重点科研课题,研究工作全面展开。2017年底,学校申报的《互联网+共享农业》项目获政府专项研究经费30万元。(2)协同研发,成绩斐然。2017年,学校完成眉山市社科研究项目3项,获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项,申报科技专利52项;学校研发的9个应用型项目入驻天府新区视高工业园,4个创新项目进入眉山市东坡区青年创客空间,获地方专项资金35万元,已产生一定经济与社会效益。另外,学校与郫都区科协共建“科普基地”,与郫都区丹丹豆瓣集团、四川大学、江南大学、西华大学等合作,共建全国首家川菜调味品产业技术研究院,共同打造系列川菜调味品。(3)协同服务,实现突破。学校先后建设了青神竹编大数据库,视高工业园区专利信息网站,丹棱县水果跨境电商平台;承担京东成都分公司云商平台农产品包装设计、眉山市东坡区复兴乡乡镇规划项目,参与丹棱县大雅堂文化建设发展及旅游产品开发。特别是学校与眉山市东坡区国税局等合作的“莲韵东坡,气正国税”文化项目公益广告入选2017年全国税务文化建设项目,成为四川省唯一入选项目。2017年,学校获得地方科研经费已突破百万元,创学校地方横向科研经费的历史新高。
二、融入地方人才培养
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学校在眉山市岷东新区征地1500亩,兴建了一个功能完善、气势恢宏、现代一流的大学园区。办学资源与地方共享,眉山市委市政府先后在学校内举办了“三苏文化节”“国际泡菜节”“国际樱花节”“国际青少年足球赛”等大型活动。学校有一支由专家、教授、企业家、技术人员等组成的师资队伍,拥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成为培养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的专门队伍。学校图书馆向眉山、郫都等地免费开放,走进社区和市民家庭并培训市民指导阅读,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被省教育厅高校图工委评为“四川省高等学校先进图书馆”,被省文化厅图书馆学会评为“四川省阅读推广先进单位”。
积极培养地方人才。学校多渠道多层次培养各类地方人才,先后举办地方税务系统、公安系统、教育系统、金融系统、保险系统、人社系统、文化系统干部和骨干人员培训,开展学历教育、技能鉴定、科学普及、专题讲座等。人文学院为东坡区国税局、眉山途人户外拓展运动有限公司、成都市朝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开展培训服务11场,培训近1000人次。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在郫都区、汉源县、洪雅县、米易县开展农村电商培训,累计培训2600余人次。学校为地方培养双语学前教育师资和跨境电商人才,成功举办2017年“眉山市第一届幼儿园园长论坛”。学校还与四川(眉山)千禾味业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相关企业、行业合作建立校外人才培养实习实训基地80余个。与眉山市岷东新区共建基地,为入驻眉山的大型企业—华为大数据库定向培养学生,培训管理人员;与沃尔玛(眉山)百货有限公司联合开设“现代师徒制试点班”;与百度科技集团(眉山)合作建立订单班培训中心,定点定向培养学生等。
三、融入“三苏”文化产业
推进文化研究产业化。四川省眉山市是闻名世界的“三苏故里”,有着丰富独特的“三苏”文化资源。学校把“三苏”文化和竹编产业、旅游产业、泡菜产业、餐饮产业等与教学改革有机结合,取得新成果。2017年11月,在四川省文化厅、眉山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八届东坡文化节上,学校作《基于“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的“三苏”文化融合模式研究》的报告,利用互联网技术,梳理“三苏”位置云,成为全方位激活眉山“三苏”文化的重要研究平台。学校还与眉山市三苏文化研究院、三苏博物馆(三苏祠)共同制定了“三苏”文化研究发展规划,为进一步继承和光大“三苏”文化理清了思路。
以独特的地方文化育人。青神竹编具有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也是地方支柱性产业之一 。2017年6月,由国家教育部指导、清华大学等单位承办中国第二届大学生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学校组建的参赛团队凭借“织竹”项目,获得C组唯一的特等奖,团队获得主办单位、共青团眉山市委、学校奖励金共计22万元。目前,该团队已在工商注册“匠心竹”公司,陆续收到多项欧美国家竹编样板订单。针对眉山市乡村文化特色旅游发展培养专业人才,学校申报的《四川省眉山市重点景区多语种志愿者实践服务》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旅游局2017年万名旅游英才训练计划。学校还承担了四川省文化厅2017年研发项目,实施了眉山市丹棱县农村众筹文化大院建设工程,将文化育人推向社区和村镇。
四、融入精准科教扶贫
按照四川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学校根据对口扶贫盐源县的实际,以“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为指导思想,大力实施“四百”帮扶工程。
选派百名师生下乡帮扶。(1)驻村帮扶。学校成立“精准扶贫领导小组”和“帮扶办公室”,选派干部到盐源县棉桠乡塘泥湾村脱产驻村帮扶,落实前期扶贫专项经费50万元;(2)社会实践服务。有序组织100名师生志愿者到盐源县开展支教支农、法制宣传、禁毒防艾、一村一幼、感恩教育、计划生育、文艺演出、体育活动、捐款捐物等大学生社会实践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3)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在盐源县建立大学生社会实习实训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到当地开展实践、调研等活动,推动学生了解社会发展,培养学生帮扶意识,让学生直接投身地方扶贫攻坚、社会经济发展和创新创业活动;(4)“一村一品”产业培育。组织建筑学院师生到盐源县棉桠乡塘泥湾村测绘并制作村落地图;组织学校人文学院、艺术学院广告设计专业师生到塘泥湾村制作广告、标语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组织学校专家、教授免费为塘泥湾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帮助塘泥湾村提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组织学校科研人员对塘泥湾村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协调、生态文明建设、社会矛盾问题等开展专题研究,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培训百名地方科教骨干。立足盐源县社会经济发展,尤其针对棉桠乡实际,采用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现场与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领导管理能力、教育教学水平、技术技能、农村电商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培训。计划开展基层村干部培训30人、中小学校长和骨干教师培训30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20人、农户技能培训50人。
开展百个贫困学生“结对子”帮学。遴选百名党政干部和教师,与盐源县百名中小学贫困学生“结对子”,以思想引导、心理咨询和学业辅导为重点,经常与贫困学生沟通交流,开展招生宣传、升学指导等帮学和关爱活动。对我校盐源籍的本专科学生,安排党政干部进行重点关注,并在资助政策上予以倾斜,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帮助地方取得百万社会经济效益。发挥学校科技、人才优势,围绕盐源县苹果、花椒、核桃、马铃薯、畜禽养殖等农业资源优势,示范推广电子商务平台应用技术、优质高产马铃薯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苹果优质高产和病虫防治技术、核桃花椒优质高产和加工利用技术、家禽家畜疫情防治技术、荞麦燕麦新品种绿色有机高产栽培技术等6项脱贫致富项目。通过“6大项目”的有效推广,帮助盐源县棉桠乡塘泥湾村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取得百万社会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