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工商学院:努力建设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
日前,《光明日报》刊发了艾瑞深中国校友会发布的2018中国大学教学质量排行榜。四川工商学院在2018中国民办大学教学质量排行榜中位居全国第42位和四川省民办高校第1位,跻身“中国高水平民办大学”行列,成为2018年全国考生报考四川省民办高校的最佳选择。
一、人才培养重应用
2016年,四川工商学院成为四川省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单位,学校着力于强化顶层设计,明确“师”字型培养目标规格,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应用型课程体系,强化动手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六大原则”,即凸显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体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创新创业就业能力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依据就业领域岗位群需求设置课程体系,专业课程前置,全学程设置4-6周专项技能竞赛,做到“理实一体、实训贯通、学以致用”。《电子商务》专业构建“基于岗位群”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推进“知行对接、实训贯通”的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和实训比例(文科管理类、工科类、艺术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比例分别不低于30%、35%和40%。);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过程(企业、行业专家等参与的实践教学学分占实践学分1/3以上);通过“学创结合、课赛融通”等方式丰富第二课堂,增加自主学习学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施“N+1”的应用型考试,“N”为教学过程考核,3-5次,主要包含课堂答题、课堂笔记、读书心得、讨论发言、调研报告、小制作、小论文、社会实践等过程,占总成绩40%;“1”为期末考试,占总成绩60%,主要包括理论知识考核和实践操作能力考核。
学校目前建立了3个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5个民办高校特色重点专业质量提升计划专业、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3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1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1个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
二、立足转型促发展
学校制订了《四川工商学院整体转型发展改革“一二三行动计划”》,即一个推进:推进试点项目全面实施;二个机制:建立项目推进的工作机制和保障机制;三个成果:在“创新机制、理论研究、实践应用”三个方面取得成果。确立了4大转型方向和11个发展改革项目,52个重点子项目,投入建设经费300余万元。2017年6月,四川省民办高校转型发展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夏明忠校长做了《推进转型发展 融入地方经济 培养应用型人才——四川工商学院转型发展经验交流》的主题报告,获得与会高校的一致好评;学校的整体转型发展改革的典型经验在全国高校联盟转型发展研讨会上推广应用。《融入地方经济建设 培养应用型人才——四川工商学院转型发展纪实》于2017年6月14日在《中国教育报》刊登,文中提出的“对接生产实际,定位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接区域经济,市校合作,提升服务地方能力;对接“双创”教育,产教融合,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对接民办教育,发挥优势,激发师生内生动力”的“四个对接促进转型发展”改革经验被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工作简报转发,并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肯定。2017年四川工商学院整体转型发展改革试点工作被省教育厅评估考核为优秀。2018年4月9日《中国教育报》再次刊登了我校的《立足地方 突出应用——四川工商学院实施“四大工程”助推转型发展》的经验文章。通过转型改革发展,学校的办学水平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已逐步形成了“崇工重商,理实兼优”、“校地合作,服务地方”、“产教融合,实践育人”、“创新创业,教赛一体”四大办学特色。
三、严守课堂把质量
2017年以来,特别是2018年,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党组51号文件精神,分别召开了校领导、中层干部、教职工大会和各二级学院等4次学习讨论会,做到人人学习、人人表态、人人过关,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以“立德树人”、“转型发展”、“三风”建设、“提升质量”为作为2018年学校工作重点,确定2018年为“教学质量提升年”。把立德树人融入课堂建设各环节,先后出台了《四川工商学院教学质量年工作实施方案》、《四川工商学院课堂建设实施细则》、《教学督导管理办法》《四川工商学院教师和学生课堂纪律“十不准”》等规章制度,明确课堂教学纪律,健全课程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制度,严格教材选用制度,建立教材评价制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大力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和讲评课活动,实施“教考分离”的试点和毕业设计、毕业论文规范管理。强化教学督导管理,理清督导思路,组建了近百名专兼结合的督导队伍,出台了《教学督导管理办法》,督导工作全方位,即督学、督管、督服务、督条件,督导方式多样化,即听、看、评、访;学校建立教师教学评价体系,出台《教师教学质量测评管理办法》,对教师课堂教学情况检查评价全覆盖,把到课率、抬头率作为教师教学质量测评的硬指标,评价结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决策提供信息,并作为教师聘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表彰奖励等的重要依据。
四、创新创业强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提升纳入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践行“三联四融”模式,即将创新创业置于“产教联合、基地联盟、培养联动”中,将“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校内平台与校外平台融合”“导师队伍与学生团队融合”“科技研发与培育孵化融合”,真正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建立了1.2万m2的大学生科创实训园和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聘请成都市、眉山市就业局70余名创业导师加入学校导师库,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咨询和论证,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专业辅导。2017年,学校创新创业俱乐部在孵项目共计53个(其中创业团队32个,创业实体21个),学生创新发明获得专利50余项。学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赛一体”,将各类学科竞赛的内容嵌入到实践教学内容。近年来,学校师生参加各类学科与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00余项。在2017年 “第二届中国大学生跨境电商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匠心竹”创新团队项目荣获全国特等奖,团队获得主办单位、共青团眉山市委、学校奖励金共计22万元;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四川省金奖1个、银奖5个、铜奖12个,连续三年获四川省“优秀组织奖”。2016年,学校被四川民办教育协会授予“创新创业教育先进学校”荣誉称号。2017年,四川工商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俱乐部被评为“成都市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
五、服务地方显成效
学校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以四个融入即“融入眉山经济社会发展,融入地方人才培养,融入三苏文化产业,融入科教精准扶贫”,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2017年,学校与眉山市政府签订了《眉山市科技创新合作联盟战略协作框架协议》,召开了多次“校地合作工作推进会”,共同开展科技研发、推广科技成果。并与地方合作建立了四川工商学院“电子商务中心”、“三苏文化研究所”、“竹编产业研究所”。已有12名教授进入眉山市专家人才库,参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咨询事务;与眉山市科技局共建“知识产权服务站”,地方政府划拨专项工作资金10万元,共同推进科技专利孵化培育和申报。2017年,获得省级立项68项;横向科研课题立项9项;完成了眉山市社科研究项目3项,获科技计划项目立项5项。外国语学院学生走进三苏祠,为游客提供“三苏文化”义务讲解服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科研团队完成眉山市仁寿县视高园区专利信息利用平台建设项目,9个科研项目入驻视高园区创新创业中心。人文学院为眉山市东坡区国税局、眉山途人户外拓展运动有限公司、成都市朝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展培训服务11场,培训近千人次。经济管理学院在郫都区、汉源县、洪雅县、米易县开展16场农村电子商务培训,累计培训2600余人,赢得基层群众欢迎。
学校积极响应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扶贫号召,2018年1月8日,校长夏明忠带领18名专家教授深入一线,实地考察我校扶贫对口单位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棉桠乡塘泥湾村,以“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志”为指导思想,制定实施了“四百”帮扶工程,即“选派百名师生下乡帮扶、培训百名地方科教骨干、开展百个贫困学生‘结对子’帮学、帮助地方取得百万社会经济效益”。我校精准扶贫情况被教育厅进行了综述报道,扶贫经验和做法被省教育厅向全省高校推广。
人才培养是高水平民办大学承担的一项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最根本的标志。作为一所民办大学,四川工商学院将继续坚持内涵发展,立足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立足于办学特色这一基本特征,立足于提升质量这一战略主题,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发展,以学生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为目标,办一所国家和社会、学生和家长满意的民办大学。
扫描二维码阅读四川教育网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