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我校教师在国际计算机SCI一区期刊发表2篇高水平论文

来源:云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 | 作者: | 发布时间:2017-11-13 15:56 | 点击:加载中
        近日获悉,我校云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Key Lab of Cloud Computing & Intelligent Information Processing)杨新副教授撰写的“A unified framework of dynamic three-way probabilistic rough sets”和“A unified model of sequential three-way decisions and multilevel incremental processing”(均为第一作者)二篇高水平学术论文分别被国际著名计算机SCI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和《Knowledge-Based Systems》接收并在线发表。这两个期刊隶属于世界上最大科学文献出版集团爱思维尔(Elsevier),均为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JCR计算机学科SCI一区期刊,2017年影响因子分别为4.832和4.529,在国际计算机领域内具有高度的学术影响力。这是我校建校以来教师发表的最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文章DOI号分别为10.1016/j.knosys.2017.07.031和10.1016/j.ins.2017.08.053)

杨新老师与Yiyu Yao教授在Web智能实验室合照
 
      上述二篇论文是杨新副教授在加拿大里贾纳大学与国际著名计算机科学家Yiyu Yao教授(入选2016年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合作开展一年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成果,主要是研究运用粒计算、粗糙集和三支决策等理论在大数据环境和云计算平台下如何进行高效动态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杨新副教授到校工作已15年,在教学、科研和学科竞赛等方面均取得了突出业绩,主持或主研各级教学科研项目10余项,已发表SCI、EI和CSCD等学术论文20余篇,曾获得四川省第一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指导学生分别获得中国和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多次获得优秀教职工和优秀党员称号。
      目前“人工智能”一词已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国家正在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一级学科建设,把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工智能发展的重中之重,完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等内容。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我校如何结合数据科学、云计算等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如何融合交叉学科开展科学研究和校、地、企合作,已经成为当前学校转型发展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

实验室部分师生合照
 
      围绕数据挖掘和云计算方向,近几年来杨新副教授始终致力于为学生和老师搭建集教学、科研、学科竞赛等为一体的综合实践创新平台,其中云计算与智能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已筹建3年,地点位于四川工商学院成都校区实验大楼1507和1508,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3人,博士后1人,博士1人,在读博士3人,学生20余人,教师大多来自或毕业于 “985”、“211”高校。目前实验室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云计算、大数据、计算智能、数据挖掘、粗糙集与粒计算、三支决策等,下一步的目标是形成一支具有计算机、数学、自动化、电子信息、经济管理等交叉学科背景,且以教授、副教授、博士和优秀本科学生为骨干力量,能够承担国家、省级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和开展学生创新培养的高素质教学科研团队。

实验室开展学术交流和知识培训讲座
 
      近3年来,该实验室先后与亚洲微软研究院、加拿大里贾纳大学、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江苏科技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科研机构和院校建立了广泛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关系,曾主办过大数据(数据挖掘与机器学习)高级培训班,开展各类学术研究和竞赛培训等讲座50余次,承担各级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80余篇(包括SCI收录6篇,EI收录8篇,CSCD收录6篇),组织参加和举办校内外学科竞赛20余次,指导学生获得数学建模、数据挖掘等国内外各类学科竞赛奖励100余项,实验室部分学生已考取四川大学等知名高校硕士研究生。

阅读以上论文可点击下方超链接:
A unified framework of dynamic three-way probabilistic rough sets

A unified model of sequential three-way decisions and multilevel incremental process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