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上午,以“新思维、新模式、新举措”为主题的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在我校成都校区学术报告厅举行,省教育厅高教处杨亚培处长,学院院长孟虹教授、党委书记侯德础教授出席会议。侯德础主持会议。
孟虹院长致辞,她代表学校向出席会议的有关领导、嘉宾和校友表示热烈的欢迎。她说,在学校成功转设之际,我们在此举办“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具有重要意义。国家的综合改革正深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进行,这迫切需要我们能与之相适应。这也正是对我们高校的期望和要求,更是我们发展的新机遇。此次研讨会,旨在高校、企业之间建立一个交流、学习、分享的桥梁与平台,探索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新途径、新方法,愿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孟虹从目标定位、核心要务、实现途径和关键要素等几个方面,详细地介绍了学校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之路的方式与理念。
会上,杨亚培处长对我校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之路的理念予以赞同。他围绕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大学生创新就业、在线课程学习等方面进行了讲谈,并提出“政策推动,学校自主,市场检验,典型引导”的发展理念。同时,他深入阐述了当今现代教育理念和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龙运书教授作“转变观念,拥抱变革”专题发言,和大家一起分享了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做法和经验。
电子科技大学邓兴成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主任苏彦、成都鼎鑫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颜其国、杭州桐庐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海升、优秀校友代表李寿星、李慧及学生代表孙倩在会上发言。
当日下午,与会代表进行了分组讨论,交流了经验,同时在学校进行了参观考察。
校企合作单位、兄弟院校、优秀校友,二级学院和部门负责人、教研室负责人、师生代表参加会议。
此次会议由我校与四川省科教兴川促进会、《科教兴川报》编辑部、《科学与财富》编辑部联合主办。(向华 马慧 杨丽君 )
链接:
孟虹院长
在工商类管理人才培养讨论会上的讲话
(2015.5.22)
尊敬的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首先,我要转达学院董事长王六章女士对与会来宾的问候与欢迎!同时,也代表学校的党政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出席本届研讨会的省、厅领导、企业界的领导和嘉宾、兄弟院校的领导和同仁表示最热烈欢迎!今天我们聚会在四川工商学院,共同探讨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问题,能够邀请到大家,这是我校的荣幸,更是大家对我校发展长期以来的关注和支持,在此,我们对各位莅临我校参加研讨会表示诚挚地感谢。
四川工商学院其前身是创建于2001年的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经过十多年的办学历程,目前我校建有成都校区和眉山校区。校园占地总面积1631亩,在校生17000余人。设有10个二级学院,拥有53个本专科专业,涵盖了经济学、人文学、管理学、工学、社会学、法学、艺术学七大学科。今年4月28日,教育部发文批准学院转设为独立建制的本科高等院校,更名为四川工商学院。
在学院成功转设的时点上,我们举办“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培养研讨会”,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我们必然选择。因为国家的综合改革正深入推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正在进行,这些变化,迫切需要学校的人才培养能够适应这种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要求,培养出新型人才,如果高校不转变观念、不转变培养模式、不转变教学方法和考核标准,就无法适应这样的变化,就培养不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所以,地方属的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为地方经济和区域发展服务,为创新型企业培养适用的人才。这正是对我们这种高校的催促、期望和提出的新要求,也是赐予我们发展的新的机遇。作为一所多多少少继承了传统大学衣钵,但办学时间并不长的新学校,我们理应积极参与探索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来,只有这样,也才能让我们有机会把握学校发展和前进的方向,办出特色和质量。
此次研讨会的召开,我们特别把企业界的领导和朋友请来了,过去我们办学喜欢把自己封闭在象牙塔里自娱自乐,今天,我们要开门办学,要和企业家一起来商讨办学。举办这次研究会,就是要在高校教师之间、和企业之间建立一个交流、学习、分享的桥梁与平台,在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建设、实验教学、实习实训等方面进行研讨,探索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双方共同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从而促进我们高校的教学科研和改革创新,切实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教学质量和就业质量。
同仁们,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教育的理念、模式及层次类型等出现多样化的趋势。部分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发展转型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变革,也是民办高校的一次自我“革命”,是机遇也是挑战。需要对大学本质及价值观、质量观、发展观进行深度思考和重新构建。对此,学术界、教育界已进行过不少有益探索。今天我仅就四川工商学院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之路谈几点认识。?
一、目标定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应用技术型大学所设置的专业和学科属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紧密贴合性,必然走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发展路径,以培养面向地方、服务基层的本科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目标。
另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成为地方高校的生存之基和发展之源。因此,与国内一流大学和办学历史较早的老校相比,地方高校把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上,比较贴近自身的客观实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状况。同时,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为地方高校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有利于产学研结合、零距离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所以,我们培养具有实践技能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自己的价值追求和目标定位,符合当前人才成长的基本规律和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
我校是一所多学科的综合性高校。从外在的社会环境和内部的自身条件来看,我校应该且必须以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为目标。
二、核心要务: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
?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之后,能否有效地构建并实施与之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便成为具有决定意义的要务。在这方面,我校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核心是以能力培养为重,主要做法:
一是,知识理论的学习以够用,适用为标准。不追求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在夯实理论基础的同时,增加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拓宽学生的眼界和思维。
二是,构建了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顶岗实习、毕业实习等模块组成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吸收企业高管和技术人才作为校外指导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
四是,依托校企合作和岗前培训、职业规划,构建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专业素质拓展教学体系,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岗位适应能力。
三、实现途径:深化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实践手段改革
要培养创新人才,当前最为紧迫的就是要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彻底的改变,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教育教学方法。实践中,要紧紧抓住教学改革这个突破口,构建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法、考法和用法。
一是,推行讨论式、探究式、专题式、情景模拟、案例式、现场教学、项目驱动等教学方法,重视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
二是,探索多元考核方式,由结果考核向过程考核转变,由单一知识考核向知识能力综合性考核转变,由答卷式的考核向实践动手完成项目或工作的方式转变。
三是,重视校内实训模拟教学。我校已建成功能较为完备的电子商务实训室、现代物流模拟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社会工作专业实训室、学前教育专业实训基地等,让学生置身于模拟企业环境中完成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
四、关键要素:师资队伍建设与校企深度合作
按照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要求,应用技术型的教师队伍不仅要有学术水准,而且要有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要把具有实际应用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放到突出的位置。同时可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家或企业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通过内外结合,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既有学术水准又有应用能力的教师队伍。
一是,鼓励教师依托校企合作项目开展科学研究,以科研促教学,使科研工作和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的根本任务形成良性互动。在学科建设中凸显经管特色,强调学科建设不仅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还要及时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本科教学中。
二是,引导和鼓励教师以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深入社会实践,参与企业管理,使教师掌握更多的操作性知识和技能,并及时将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带进课堂,将学生带入企业。
三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聘请社会成功人士或杰出校友、企业家等担任兼职教师,承担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验工作。
四是,突出产学研合作的应用性。紧密依托行业、企事业单位,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在互动中保持学校教育与经济建设的同步。
办好应用技术型大学,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中国的新型职业教育作出我们应用的努力和贡献,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也是办好特色大学的契机和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平台。我真诚希望各位领导、企业家、专家和同仁们在这次的研讨会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把你们改革的做法展示出来,把你们实践的成效描绘出来,也为我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的教学科研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并预祝本次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最后,祝大家工作顺利、生活幸福、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