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媒体报道:应用型专业生源看好 川师成都学院招录新生超5000人

来源:党委宣传部 | 作者:党委宣传部 | 发布时间:2013-08-26 11:57 | 点击:加载中
 应用型专业生源看好 川师成都学院招录新生超5000人
2013年08月25日 来源: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责任编辑:曹惠君字体:


 
    中新四川网8月25日电 (谭霁)25日,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全面正式迎接新生。该校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今年生源及质量均超过往年,招录的本科、专科新生达5000余人,新生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区)。

    前两天就有学子前去报到。学院董事会董事长王六章、院长徐文龙、党委书记侯德础等校领导多次来到学校接待点欢迎学子报到,并向他们祝贺道好。

    为了做好迎新工作,学校设立了10余个工作组。

    在校外,学校设立了10余个接站点。在成都火车北站、东站等地,我们看到,学校的老师和志愿者十分热情,等接到新生,就会及时发一班车到学校,帮助学子顺利报到。
    学校为新生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新生到站有人接,报到有人带路,饿了有饭菜吃,渴了有直饮净水喝,到校了有免费电话给家长报平安。同时,学校还营造了热烈而喜庆的氛围:主要道口彩旗招展,励志标语随处可见……这一切给学子一种亲切、温馨、愉悦之感。

    今年新设立的二级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深受学子看好,前往报到点报到的学子较多,都希望今后在建筑领域有较大的作为。

    在学校三教前的广场上,我们看到:左右两旁搭建了美观而大气的遮阳棚,各二级学院在此设立了新生接待点,新生在陆陆续续报到注册。

    “在国内上大学,同时有机会去国外留学深造……”报到的学子倍感欣喜。在出国留学咨询处,接连来了很多刚报完到的新生,他们都得到了一份留学资料。学校有关工作人员给新生推荐了赴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留学项目,很多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致。不少新生急切地向老师了解起了留学的条件、要求和有关专业情况,问询完毕,他们满脸笑意,表达了届时拟留学的心愿。

    一位来自云南姓张的新生表示,她非常喜爱英语,希望将来到英国去留学。她立即发短信把这个心愿告诉了家长。

    据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国际交流中心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就读该校有望圆名校留学梦,目前学校与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其交流与合作的模式有:专科生采用“(在校专科)3年+(英国院校)1年”的专升本联合培养模式;专科生采用“(在校专科)3年+(英国院校)1年硕士预科+(英国院校)1年硕士”的专升硕联合培养模式;本科生采用“(在校本科)4年+(英国院校)1年”的本升硕联合培养模式;“(在校语言预科)半年+(韩国院校)4年”的本科就读模式。


川师成都学院招录新生超5000 应用型专业生源好
 

http://www.scol.com.cn 四川在线 (2013-8-26 11:09:34)  四川在线  
  四川在线消息(谭霁 四川在线记者 张瑾)25日,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全面正式迎接新生。该校立足培养应用型人才,今年生源及质量均超过往年,招录的本科、专科新生达5000余人,新生来自全国近30个省(市、区)。
校领导了解新生报到情况
 
  学院董事会董事长王六章、院长徐文龙、党委书记侯德础等校领导多次来到学校接待点欢迎学子报到。为了做好迎新工作,学校设立了10余个工作组。

    在校外,学校设立了10余个接站点。在成都火车北站、东站等地,学校的老师和志愿者十分热情,接到新生后会及时发一班车到学校,帮助学子顺利报到。
志愿者在成都火车北站接新生
  学校为新生提供了诸多便利:比如,新生到站有人接,报到有人带路,饿了有饭菜吃,渴了有直饮净水喝,到校了有免费电话给家长报平安。同时,学校还营造了热烈而喜庆的氛围:主要道口彩旗招展,励志标语随处可见……这一切给学子一种亲切、温馨、愉悦之感。

  今年新设立的二级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深受学子看好,前往报到点报到的学子较多,都希望今后在建筑领域有较大的作为。

  在学校三教前的广场上,左右两旁搭建了美观而大气的遮阳棚,各二级学院在此设立了新生接待点,新生在陆陆续续报到注册。

  “在国内上大学,同时有机会去国外留学深造……”报到的学子倍感欣喜。在出国留学咨询处,接连来了很多刚报完到的新生,他们都得到了一份留学资料。学校有关工作人员给新生推荐了赴英国、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留学项目,很多人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致。不少新生急切地向老师了解起了留学的条件、要求和有关专业情况,问询完毕,他们满脸笑意,表达了届时拟留学的心愿。

  一位来自云南姓张的新生表示,她非常喜爱英语,希望将来到英国去留学。她立即发短信把这个心愿告诉了家长。

  据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学院国际交流中心的有关负责人介绍:就读该校有望圆名校留学梦,目前学校与多个国家的高等院校进行了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其交流与合作的模式有:专科生采用“(在校专科)3年+(英国院校)1年”的专升本联合培养模式;专科生采用“(在校专科)3年+(英国院校)1年硕士预科+(英国院校)1年硕士”的专升硕联合培养模式;本科生采用“(在校本科)4年+(英国院校)1年”的本升硕联合培养模式;“(在校语言预科)半年+(韩国院校)4年”的本科就读模式。